关于全市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与管理 情况视察报告
关于全市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与管理
情况视察报告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市以强化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与管理作为夯实公共文化服务基础的重要手段来抓,采用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联动的运作模式,不断加大投入,创新机制,以公共财政支撑文化事业(政府主导投资近3亿元),以社会参与促进文化发展,初步构建了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
1、高标准文化设施建设汇聚城区。市委、市政府以建设文化名城为目标定位,突出规划引领作用,把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文化产业布局、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等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之中,加快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体系,建成了一批高标准的市级公共文化设施,如1.63万平方米的国际文体交流中心(省内市县最为完善的综合性活动场所)、近7400平方米的五大连池市综合博物馆(含档案馆项目)、5800多平方米的省内一流的老年活动中心及老年大学、投入7200多万元新建的国家丙级体育场等。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在我市得到较好体现。
2、特色性公共文化设施凸显。图书馆、群众艺术馆已具备国家一级馆标准,市图书馆即将成为国家电子图书馆分馆,藏书11万余册,市内21个分馆藏书13万册,市内人均拥有藏书4.1册以上;群众艺术馆配有流动舞台车、大型室外移动舞台、LED大屏、灯光音响;组建了军乐团和民乐团,拥有了全套的演出乐件和各类演出服装道具。市内文体活动广场达27处、近20万平方米,面积超2万平方米的特色广场4处;改造了中心公共体育场及篮球场;完成了文体中心广场、青山公园篮球场、公园道多功能运动场及滨水新区体育公园建设。这些文化基础设施,已成为举办大型文化活动、赛事、展览及广场舞的公共文化场所。
3、基层基础公共文化设施改善。市内六个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总面积1万多平方米,平均面积1600多平方米,设施配套,达到“十有”标准。全市11个乡镇实现了综合文化站全覆盖,93个行政村实现了农家书屋、文化活动室的全覆盖。乡村两级藏书总量达21万册,人均占有图书1.05册。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建成了集“四室一窗口”于一体的综合服务站;乡村较为规范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40余处。文广电体局为乡镇文化站配发了电脑、照相机、摄像机、全套民乐件、电声乐件、百人秧歌队用品、乒乓网羽设备等。三级文体活动服务场所,农村数字电影供给,农村电视户户通工程覆盖率达100%。
二、存在问题
近年来,我市在公共文化建设上硬软齐抓,建、管同步,为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做了大量工作,成效明显。但从文化体育事业发展要求、人民群众的需求和文化发展的平衡性来看,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管理在强化投入、政策倾斜、资源共享、地域文化设计、文化功能定位、人口文化占有率等方面还需不断调整、整合、强化、优化。
1、总量不足、资金缺口较大。近几年,我市大力投入公共文体设施建设,已经基本形成了市乡村三级网络,但是从总体上来看,城乡公共文体设施建设存在着不平衡发展的问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建设达到全覆盖还有一段距离,特别是偏远村屯。国际文体交流中心建设还存在较大资金缺口。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文化大院大多与其他口共用,或被挤用。有些文体设施设备存在年久损坏,缺乏资金维修等问题。
2、管理水平不高。基层公共文体设施“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较为严重,管理水平不高,功能设置不合理,相关配套措施滞后,导致公共文体设施作用发挥不充分。部分文化站、社区文化中心、文化大院缺乏专业人员管理,且管理手段落后,服务功能单一。乡村疏于管理、管理缺失现象普遍,有的将文体设施挪作他用,特别是文化器材闲置问题尤为突出,农家书屋及一些图书室借阅人数寥寥。
3、运行机制不活。公共文体设施运行单位人事、分配、考核制度相对滞后,无法针对不同类型的公共文体设施形成不同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缺乏应有的生机与活力。
三、几点建议
1、以“新”标准要求,重视规划,合理布局。一是立足实际认真做好规划。将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与城市、农村、居住区、校区、景区、商区、园区等特性相融,集休闲、娱乐、健身、旅游、商务等功能于一体。同时,结合我市人口发展状况与计划,从人口结构、素质层次、文化需求等方面,对文化设施功能配置进行有余地的规划。二是多方论证力求合理布局。在新区开发、旧城改造、小区建设和新农村建设中,充分征求民意,多方论证设计,明确文化设施的布点和项目用地,控制预留规划用地,避免出现文化设施空白区。三是强化配套发挥规模效应。为大型的、需求量多的或交通不便区域的公共文化设施(如人民体育场、市博物馆)规划便捷的公共交通配套;为图书馆等文化场所设置适合的集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功能组合,吸引更多人群,提高设施利用率。
2、向“富”文化努力,完善政策,加大保障。一是进一步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财政对基层文化建设的投入和补助力度,逐年提高财政对文化事业的预算比例,建立健全安排必要的专项经费。同时,继续做好项目建设和设备更新等资金的向上争取工作。二是进一步加大重点扶持和培育的力度。各项建设带来的资金压力很大,文化建设不能普降细雨,做到重点扶持重点地区、重点项目,进一步强化乡镇(街道)、社区(村)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管理,培育特色,逐步形成一张张具有本地文化特色的名片。三是进一步加强运行经费保障。坚持“建、管、用”并重原则,对已建成的公共文化设施的利用、管理,要给予一定的资金保障。四是进一步健全文化建设的创投机制。坚持“政府主导和扶持、民间多元化的投入”的模式,积极引导和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特色文化设施建设,实现以文养文。
3、从“强”基层着力,整合利用,有效管理。一是加强设施管理和共享。坚持做到文化大家办,内联外引。市文广局对托管、共管等公共文体设施要明确归属性质、管理性质、监管主体、建设维修责任、服务规范等;教育、商业街区广场和公园等管理单位,要大力支持、配合,整合有限资源,提高文体设施的开放和利用率。文广局、乡镇和社区要加强活动场所的规范和管理,加大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和节假日及8小时工作外时段的开放力度,按照“公益性、便利性、均衡性、普惠性”原则,让文化设施惠及百姓。要联合城管、环保、文明办等单位采取有效措施整治和化解文化扰民现象,促进文化和谐。二是防止设施流失。注重防止设施挪用现象的产生,对公共文体设施实际使用状况进行调查摸底,与承租方做好协调协商工作,逐步收回被挪用的公共文体基础设施,确保文体设施发挥应有作用。三是培养文化专业人才队伍。要重视用好现有人才,培养“一专多能”的综合复合型文化人才;把公共文化专业人才列入全市人才引进计划,解决各类公共文化机构专业人员的编制和待遇问题;采取奖励的办法,鼓励优秀业余文化团队的发展,组织和引导这些文化团队注册登记为社会组织;加快发展一批文化志愿者队伍,构建市、乡、村、社区四级文化志愿者服务网络。通过建立统分结合、上下联动、协调高效、整体推进的人才培养运行机制,努力打造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公共文化服务管理者队伍,为推进我市文化体育事业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人才保障。
黑ICP备20000726号-1